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12晋图学刊论文写作方法(晋图学刊期刊点评)
- 12/06晋图学刊论文格式要求(期刊格式怎么设置)
- 10/08马丁·雅克:西方正衰落,但靠“中国威胁论”获
- 10/082021年思想者论坛:后西方世界,中国道路的意义
- 08/30“中国红楼梦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举行
晋图学刊论文写作方法(晋图学刊期刊点评)(2)
欧阳修根据刘宽碑阴刻记的世次推算“唐世谱牒尤备”,事实是否如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暂不深入考察,但汉唐时谱牒,与宋以后的族谱不相上下,是毋庸置疑的。 更重要的是,根据欧阳修的话,宋以后的士大夫,与前代士族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使有联系,谱牒也死了,不知道他来了哪里。 这一事实在宋儒的发言中屡见不鲜,在欧阳修的同时,创制了族谱规范苏洵,并阐述了苏洵@ .com的编撰宗旨。
古者、诸侯世国、卿大夫世家; 死者有庙,生者有宗,以次充好,百世不忘。 这位非独贤士大夫尊祖尊贵宗,居建其昭穆存乎之庙,迁毁之主存乎其太祖之室,其族相须相服,死丧嫁娶相告绝,其势自不忘。 自秦汉以来,仕虽不如世,但其贤人君子尚可识前人,或至百世不绝,无庙不忘宗祖,宗族不散,其势当死而独存,亦有谱之力。 唐朝盖子衰退,乐谱派遣废除了
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昔者,洵尝自先子之言而咨考焉,由今而上得五世,由五世而上得一世,一世之上失其世次,而其本出于赵郡苏氏,以为《苏氏族谱》。由是可知,在唐代以前,贵族阶级或尚能记录其先世历史,但到苏洵的时代,即使士大夫阶级亦失其先世世系的历史记忆,对于大多数庶人出身的新兴士大夫家族来说,更是如此。故苏洵编《族谱》只能记其高祖以下世系,苏洵《嘉祐集》卷13《族谱后录上篇》曰:
……其后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立,味道圣历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苏氏。故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自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其间世次皆不可纪。而洵始为《族谱》以纪其族属。《谱》之所纪,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昆弟死而及昆弟之子。曰:呜呼!高祖之上不可详矣。自吾之前,而吾莫之知焉,已矣;自吾之后,而莫之知焉,则从吾《谱》而益广之,可以至于无穷。
然而,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对追述先世来历怀有浓厚的兴趣。苏洵就说,自己“既为族谱,又从而纪其所闻先人之行”,并把编撰族谱同让后人不至于忘其祖先、使本出一人之身的兄弟“未至于途人”的目的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的效果。由宋明之后的士大夫族谱这种理念,我们可以把握到宋以后的族谱隐含着一个固定的结构,即由可逐代查考的继嗣线连接起来的近世系谱和“所闻先人之行”两部分构成。这两个部分,在宋明时期仍属少数的编撰族谱的高层士大夫中,往往可以清楚区分开来。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欧阳修《欧氏谱》和苏洵《苏氏谱》就都是把两部分区分得非常清楚的。苏洵《嘉祐集》13《苏氏族谱》言:
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而谱不及焉者,亲尽也。亲尽则曷为不及?谱为亲作也。凡子得书而孙不得书,何也?以著代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皆书,而他不书,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何也?尊吾之所自出也。《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谱》,吾作也。
苏洵在这里明确把远代祖先的来历与“谱为亲作”的世系区别开来,远代的祖先因为“亲尽”“而谱不及”,谱所书世代只是“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这种以小宗宗法所奉祀的代数为谱系记录的范围,是宋明时期很多士大夫所采用的族谱编撰原则,苏洵称之为“小宗谱法”。虽然苏洵同时也另行拟定了大宗谱法,但自己并没有付诸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苏洵还是欧阳修,他们在创制族谱时,将同代人连属成为世系群体的系谱,实际上是以高祖以下为主体的。至于高祖之上的世系,苏氏谱明确说是“其间世次皆不可纪”;而欧氏谱虽上溯了九世,仍明确以断自高祖的原则为“谱图之法”。《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点校本)卷74《欧阳氏谱图序》云:
姓氏之出,其来也远,故其上世多亡不见。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
细读苏氏谱和欧氏谱,虽然其中都追述了一番远代祖先的源流,但是实际上都没有能够把远代祖先与近世祖先之间的系谱关系严格地接续起来,苏洵所作的谱图很清楚地表明是从苏洵的高祖开始的,对于高祖之前的祖先,苏洵只能感慨曰:“呜呼!高祖之上不可详矣。自吾之前,而吾莫之知焉,已矣”。欧阳修作的《谱图》复杂一些,历经多人修订,有不同的版本,“其间世次与表又多差殊”,已经很难判断哪些真正出自欧阳修自己之手。不过,就现在可见的文本来看,《谱图》的谱系也是断续的。从萧齐时的景达至唐代的琮之间的世系,与欧阳修从自己一代出发,向上一代代接续起来的世系之间是中断的。欧阳修用一句“琮以下七世,谱亡”来连接,已经明白无疑地显示出这是两段并不能接续起来的谱系。至于欧阳修从自己一代连续地上溯的谱系,虽然包括了9个世代,但其实他只把属于其高祖讬之子孙的同代族人收入《谱图》之中,讬之前的四代,则根据他定的“上自高祖,下至玄孙,而别自为世”的“谱图之法”来记录。也就是说,由欧阳修编撰的《谱图》而连属起来的世系群,仍然是以高祖以下子孙为范围的。事实上,欧阳修的《谱图》多个版本之间对于其高祖之前数代的祖先的人数和名字有数处异文,如果不是刻意篡改,也可以相信本来是出自口传的记忆。可以推测,欧阳修编《谱图》的时候,是没有早前的很确切的文字记录作为依据的,以至他自己及其后人要一再修订。这种情况,在相信有可能为欧阳修手书的写卷《欧阳氏谱图序》中(以下文字录自王鹤鸣《国宝〈欧阳氏谱图序〉简介》,《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4期;宋人欧阳守道则认为此卷非出自欧阳修手笔,“疑其为公家童幼之所书,初学而习公字体者,莫知其的为谁矣。”见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19《欧公帖》)讲得很清楚:
文章来源:《晋图学刊》 网址: http://www.jintuxuekan.cn/zonghexinwen/2022/121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