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12晋图学刊论文写作方法(晋图学刊期刊点评)
- 12/06晋图学刊论文格式要求(期刊格式怎么设置)
- 10/08马丁·雅克:西方正衰落,但靠“中国威胁论”获
- 10/082021年思想者论坛:后西方世界,中国道路的意义
- 08/30“中国红楼梦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举行
晋图学刊论文写作方法(晋图学刊期刊点评)(6)
虽然明代士人常以此为修谱之原则,但其实只是以“谱断自可知”来判断族谱先代世系孰信孰诬,自然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随意取舍。既然范仲淹、欧阳修、苏洵等近世族谱编撰范式的创作者都一无例外要追溯远代祖先,后世之人竞相仿效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事实上,这种根据姓氏族源去追溯远代祖先的做法,本来就是在汉唐间的士族制度下形成的传统。关于唐代以氏族相尚的风气,沈括《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胡道静校证本)卷24《杂志一》曰:
士人以氏族相高,虽从古有之,然未尝著盛。自魏氏铨总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专任门地。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如天竺,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余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其下又有贫四姓,如工巧纯陀是也……自后魏据中原,此俗遂盛行于。故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三世公者曰膏梁;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得入者谓之四姓。其后迁易纷争,莫能坚定,遂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范阳卢、陇西李、荥阳郑,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赵郡李,通谓七姓。然地势相倾,互相排诋,各自著书,盈编连简,殆数十家。至于朝廷为之置官撰定,而流习所徇,扇以成俗。虽国势不能排夺,大率高下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齿……其俗至唐末方渐衰息。既以氏族相尚,必有姓氏之籍流传,“姓氏之学,最盛于唐”(郑樵《通志》语)。
王圻《续文献通考》(《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万历三十年松江府刻本)卷207《氏族考》记曰:
初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其后门胄兴替不常,冲请改修其书……先天时睿宗复诏冲讨缀,书乃成,号姓系录。后柳芳著论甚详,今删其要。芳之言曰:氏族者,古史官所纪也,昔周小史定系世,辨昭穆,故古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诸侯卿大夫名号继统。
唐代之后编撰的这类姓氏系录,不但令追溯远代世系的风习对宋明之后族谱编撰产生很大的影响,也直接为宋明之后的士人追溯远祖提供了直接的文献依据。明代修谱渐滥,对远代祖先的追述也愈益蔚然成风。凌迪知《万姓统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自序曰:
余读眉山苏氏族谱引,感而辑姓谱,云:……夫天下,家积也。谱可联家矣,则联天下为一家者,盖以天下之姓谱之。夫自开辟来,遐哉,邈乎,生齿繁育,总总林林,受姓而载简册者,不啻百焉,千焉,而殆万也。……考之《世谱》曰,五帝三王,无非出于黄帝之后。黄帝一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异者姓异,则知凡有生者,皆一人之身所分也。分而以嗣以续,愈远愈繁,由一人而百姓,而千姓,而万姓,虽棼焉,杂焉,散漫而不可统括,实一本一源之枝流耳。……故观吾之姓谱者,孝弟之心或亦可以油然而生矣,此余辑谱意也。
宋明时期,中古时代之谱学早已不传,但其中表达的观念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把自己的远祖来历追溯到三代甚至更早时代,至少也要把得姓来历以及汉唐之前的名人罗列一番,成为宋明士大夫编撰家族谱时热衷的做法。以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唐林宝《元和姓纂》、郑樵《通志·氏族略》一类姓氏书为蓝本,许多有关姓氏来源与列举各姓历代名人的书籍也应运而生。明代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就是其中一种,该书《凡例》更列举同类书籍之大略云:
姓氏一书,旧不下数十种,有论地望者,有论国氏者,有论声者,有论字者,有仿姓书编者。夫论地望,如《世本王侯大夫谱》、《姓氏英贤录》是也……论国氏者,如《氏族要状》、《通志氏族》是也……论声者,乃以四声为主,如《姓氏韵略》、《姓源珠玑》是也……论字者,乃以偏傍为主,如《仙源类谱》、《姓氏秘略》是也……有仿姓书编者,如《合壁事类》、《尚古类氏翰墨全书》是也。
明代以后,更有专门将某一姓氏的远代世系编撰成“某氏统宗谱”广泛流行,学界熟知者如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新安查氏统宗世谱》、《新安瑯琊王氏统宗世谱》、《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汪氏统宗谱》、《张氏统宗世谱》等。坊间流行这类书籍,时人编撰族谱时自然不乏依据。虽然很多士大夫要摆出一副“卑而不援高,微而不附彰”的清高姿态,但修撰族谱的根本目的是“尊祖敬宗收族”,从这个目的出发,士大夫自然要以把追溯远代世系纳入,使之成为族谱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朱次琦《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序例》曰:
文章来源:《晋图学刊》 网址: http://www.jintuxuekan.cn/zonghexinwen/2022/1212/450.html